關羽能文能武、道德高尚,但令關羽獲得后世景仰、萬世流芳的原因,主要是他的「忠義」,和隨著忠義相生的正氣。關羽的忠義,可概括為以下幾點:
貼金關公銅雕
堅守承諾,從一而終在劉關張結義后到赤壁之戰前十九年,劉備的處境并不好過,寄人籬下,屢敗屢戰,關羽十馀年甲不離身,夜不安睡,長年隨劉備東征西戰。但關羽對劉備忠心耿耿,一生都遵守結拜時的誓言,不因困境而變遷,不因名利而搖擺。儘管當時實力比劉備強得多的曹操以厚禮相待,關羽投降時亦不諱言會尋找兄長,且坐言起行,當知道劉備下落時便即時離開許昌與劉備會合。
義薄云天關公像
在三國時代,軍閥之間互相征伐是常事,不過,兩軍交戰,一決生死外,還可以選擇投降。當時,掌權的軍閥全是漢人,戰爭不涉及民族存亡,純粹是軍閥之間的利益爭奪,投降等如是換了頂頭老闆,與現今職員轉工的心態差不了多少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后,當時投降曹操,等如是歸順政府,對敵對的將士謀臣來說,除了保存性命外,更可得到封爵賜號,續享榮華富貴,在人情和道義上并無不妥。事實上,曹操亦能善待歸順者,他很多得力的部下都是來自敵對陣營。但關羽不受這大潮流影響,堅守個人原則,不因利誘而賣主求榮,在當時來說,確是十分難得。
謹守禮節,明乎尊卑忠義講求上下尊卑,尤其是君臣之間,臣下絕不能恃寵生驕,在言行上肆無忌憚,關羽便深明此道。每當與劉備面對外人時,關羽必站立在旁以顯君臣之道,即使面對劉備的夫人,關羽在禮節上亦不敢有絲毫大意,以免招來閒言蜚語。
關羽向曹操投降后,即使曹操刻意安排把關羽與義嫂共處一室,以圖亂其君臣之禮,但關羽持燭于室外,夜讀《春秋》,以避瓜田李下之嫌。到許昌后,關羽將曹操所贈美女全部送予服侍義嫂,且三日一次于門外行禮問安,這些都顯示出關羽嚴守倫理的尺度。
坦誠相對,無需諱言關羽面對敵人時絕不畏縮,拒降后敢對孫權痛罵,盡顯為人光明磊落的一面,連敵人都不能不折服。試舉另一例子:關羽投降后去到許昌,一日,曹操見關羽的戰袍已舊,便為其度身造了新的戰袍相贈,關羽穿上新戰袍后仍用舊袍罩上。曹操以為關羽出于節儉,關羽則毫不諱言是不敢以丞相所贈之新袍而忘記兄長所賜之舊袍,曹操不禁嘆為義士。
從敵人對關羽死后的處理方式,便可見証歷史對他一生忠義的評價。三國期間處理俘虜最常見的方式是斬首后棄尸于野。關羽死后,孫權將其首級獻給曹操,目的是有意嫁禍。曹操收到后洞悉孫權的意圖,故另刻沉香木作為關羽身軀厚葬于洛陽,數日后曹操亦因病逝世;最后孫權亦以厚禮將關羽的身體葬于當陽。兩者作為三國時期中兩大集團的最高領導,均以厚禮對待敵人關羽的遺體,可見兩人對他畢生忠義的尊重。
不怕犧牲,從容就義赤壁之戰后,曹操大敗,被關羽攔阻于華容道。關羽為報答曹操昔日知遇之恩而放過曹操,在當時來說,這是違抗軍令,罪該殺頭,但為昔日情義,關羽已將個人生死置諸度外。
關羽被擒后,孫權亦曾嘗試以利誘降,但關羽即時斷言拒絕。關羽以前亦曾向曹操投降,但兩者情況不同。投降曹操,是為了保護劉備兩位夫人的安全,是出于對劉備盡忠的考慮,且當日是降漢不降曹;向孫權投降,則牽涉個人氣節,關羽寧愿被處死也不愿投降,最終從容就義。
結論關羽以忠義萬古流芳,但在正史里,他并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。陳壽的《三國志》曾批評他為「剛而自矜」、「以短取敗」,事實上,關羽剛烈的個性確為他帶來不少麻煩,甚至成為他兵敗被殺的主因。
然而,中國人從來都是敬仰那些忠貞信義,不為一己之私而為國為君作出犧牲的人。關羽不完美的性格,正好為世人提供了一個活生生的好例子,就是忠義是個人的價值取向,不是圣人才可成就忠義;只要有信念,任何人皆可做到。關羽的一生,清晰地為后世提供了忠義的基本準則,成為后世忠義的典范,凡人的缺點無損歷史對關羽的尊敬。
忠義英魂,千古同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