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世音菩薩千百億化身,如佛經所載: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身,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為說法。其征象變幻無窮,訴說不盡。比如華夏隋唐時代及日本的觀音相,就多蓄髯毛,現外子身相。今朝流行官方的觀世音菩薩聯想,則都現女相,以其柔柔愛語的母性特征,標記菩薩憫念眾生的慈善心地。《佛祖統紀》記錄,唐代憲宗時,陜西一帶國民,長于騎射,未嘗聽聞三寶之名,觀世音菩薩即化現為馬郎之婦,以度化要地之住戶,故稱“馬郎婦”。
黃銅觀自在菩薩
相傳,有整日,地道安靜的漁村,涌現了一位賣魚女士。手里挽著一個魚籃,籃里放著幾條活魚,沿街叫賣。“賣魚啊!賣魚啊!”輕柔的叫賣聲,及奇麗肅靜嚴厲的臉蛋,吸引著一大群圍觀的人,紛繁蜂擁而至,爭相買魚。不過,女士卻說:“魚是賣給人放生用的,不是買來吃的。”大伙兒聽了,都哄然大笑。以是一傳十,十傳百,整體漁村,都明白 這個特殊的賣魚女士。日子整日、整日的以前,漁村里一點兒獨身的年青 人,對女士起了艷羨之情,各個人都向她提親。女士說:“我只要一片面,怎么樣能嫁給你們這么多人呢?不如這么吧,我教你們誦《普門品》,有誰能一晚上之間把它背熟,我就答允嫁給他。”以是,大伙兒歡欣鼓舞的,一字一句的隨著念。到了天黑,能背誦的,儼然有二十余人。 女士說:“一女只可配一夫,因而,此日我改教大伙兒誦《金剛經》,一致地,有誰能在一晚上間背熟的,我就嫁給他。”成果能背誦的,依然有十數人;以是,女士又教公共誦《法華經》七卷,商定三日以內,如有人能背熟的,特定嫁給他為妻。三日刻期到了,只要一位年青 人,大伙兒都叫他“馬郎”能背誦。以是,馬郎滿心喜愛,張燈結彩的把女士迎娶初學。正在驚喜之際,不虞剛娶進門的嬌妻,忽然死了,肉體十分快就潰爛了,痛心的馬郎只得舍不得的把愛妻安葬了。過了很多天,一位身著紫色法衣的老頭陀,歸宿馬郎的家,告知痛心的馬郎說:“你不要悲慟了,那位賣魚的女士,正本是觀世音菩薩,特殊化現來此度化你們的。若不信賴,何不撬開宅兆看看。”說完,人就騰空而去。馬郎聽完,心中半信半疑,立刻找人撬開棺一看,心中大驚,愛妻的遺體早也不知去處,只留住一幅透亮的金鎖,當下才豁然開朗。
純銅黃銅觀音菩薩像
因為以上的典故,陜西一帶的國民都十分虔信佛法,并且自宋朝之后,供奉馬郎觀音尤為流行 。因其,手提魚籃,故世人又稱之“魚籃觀音”。